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引擎,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今年初,国家电网在同类型企业中率先发布《国家电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要当好“推动者”“先行者”和“引领者”,让电网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路径。
如何发挥电网企业联系千家万户的优势,积极服务能源消费侧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用行动给出了生动答案。
电能替代 让传统产业新生绿意
国家电网公司聚焦能源消费侧用能结构优化,全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农村、生活消费等领域电能替代,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清洁化,服务我国“双碳”目标加速实现。
全电厨房、高效电采暖、港口岸电、电窑炉、电烘干……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通过电能替代实现绿色发展。
湖南省郴州市。这里是拥有千年铸造历史的“中国铸造之乡”——嘉禾县。2020年,嘉禾全县铸件产量突破160万吨、铸造产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
走进嘉禾县坦塘铸造工业园,记者发现这里与一般铸造工业园区不同,看不到一根冒着浓烟的烟囱。
“都是电能替代的功劳!”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记得很清楚,几年前,园区上空还是灰蒙蒙一片。2017年以来,工业园内的37家铸造企业、53台燃煤冲天炉被改造为清洁高效的中频炉后,澄澈蓝天重回视野。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我们工业园进行工业煤改电后,整个工业园一年能节约标准煤6.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让工业园相关负责人惊喜的是,“无烟囱工业园”改造还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收益,园区企业平均利润提高1100元/吨,年增收共计6.68亿元。
从打铁铸锅到高精部件,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湘南“精铸小镇”的传承与飞跃,为高能耗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模式。
国网浙江宁波供电公司员工对港口岸电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
浙江省湖州市。一条开凿于西晋的古航道,经历了1700多年的沧桑巨变,今天依旧繁忙,年货运量超亿吨。
57岁的船老大陆宝权在这条航道上已经忙碌了20年。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湖州城东一处水上服务区沿岸设置了十几个岸电桩,陆宝权的“浙湖州货2719号”就停泊在这里充电。
“跑船跑了20年,现在终于能在船上睡安稳觉了!”以前狭窄的船舱一到夏天常常闷热难熬,现在夜里可以开着空调睡觉,再也没有了柴油发电机呛人的油烟和噪音,让陆宝权感到格外幸福。
“过去柴油发电一天要烧100多块钱,现在只要十几块!”只要船一靠岸,就能通过手机扫码、接电。
在“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这种给陆宝权带来方便实惠的船用岸上充电桩有381套,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136吨。
“十三五”期间,浙江电力创新开展“全电港口”“全电景区”等电能替代项目,累计建成岸电266套,实现京杭大运河、内河八大水系、沿海港口岸电全覆盖,年均替代电量72.16亿千瓦时。
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电能替代工作累计推广替代项目30万余个、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推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8个百分点,减少碳排放2.5亿吨以上。
创新服务 让用能企业有本低碳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共同努力。
如何引导用能企业自觉行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国家电网公司创新“供电+能效服务”新模式,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服务新业态,让用能企业心中有本明明白白的低碳账。
江苏省无锡市。位于无锡港下的红豆工业园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忙碌。作为苏南著名的民营企业,红豆涉足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医药等各领域,一直是耗能大户。
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红豆工业城园区内,有35千伏客户变电站、24兆瓦燃煤自备电厂、19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4兆瓦储能电站,下属58家用电单位,90余家用热单位,年用电量约4亿千瓦时。
“园区内部虽然能源种类丰富,但受制于能源发展过程的规划缺失,导致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红豆集团能源事业部尤佳明表示。
基于以上情况,国网江苏电力积极开展“供电+能效服务”,通过能效账单为红豆园区指出能耗问题,针对园区用能痛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国网江苏苏州供电公司员工在能源站进行例行巡检。
“国网江苏电力公司为我们开发的能源管控平台,可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8%,减少综合用能成本10%,每年节约用能成本支出300余万元。”尤佳明向记者介绍,通过用能精细化管理,红豆工业城每年可节约电能消耗2104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736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146吨。
借助红豆工业园成功经验,截至目前,国网江苏电力公司依托省级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等高压客户推送能效账单11万余次,累计为超过2万户企业深入诊断内部用能问题,提供节能改造服务652户,平均能效水平提高8.1%,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7.62万吨。
浙江省温州市。在温州乐清林科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厂房屋顶上,一块块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
数据显示,浙江全社会光伏发电出力已突破1000万千瓦。能源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江南水乡,是如何让光伏也当上主力?答案是因地制宜——成片大规模建设条件不够,就要深挖分布式潜力。
“每年发出的240万千瓦时电不仅能够满足企业自用,还有约48万千瓦时多余的电量卖给电网,每年总效益有220万元左右。”公司总经理林伟义心里有本明白账。
“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让分布式光伏用户有了积极性。不仅如此,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脚步渐行渐近,全社会开发新能源的热情更是节节高升。
4月2日,在乐清市能源数据中心展厅内,林伟义签下一份分布式光伏碳资产聚合合作协议,这也是浙江省电力系统首次进行碳资产聚合的尝试。
“之前我们主要通过售卖电量获取收益,以后光伏上网的电量,还可以折算成减排量,当地供电公司帮助我们将这部分减排量通过国家核证后,就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对于这个收益新渠道,林伟义很期待。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报